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政策法规 > REACH法规最后期限来临 业内紧张气氛蔓延

REACH法规最后期限来临 业内紧张气氛蔓延

发布时间:2012-12-10 7010

    REACH法规自推出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自第一阶段REACH法规实施,已经经过了5年的微调,整个塑料供应链仍然对这一政策不满。

    随着年产量或进口量1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要在2013年5月31日前注册的最后期限的来临,业内对欧盟化学品注册政策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

REACH法规最后期限来临

REACH法规最后期限来临

    Reach法规内容回顾

    REACH法规自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规的出台实际上是对过去规则的革命性的转变:对过去的化学品生产商或者进口商来说,只要没有组织或者个人证明他们是产品的受害者,那么化学品生产商或进口商就是完全无责的,就是说需要别人承担举证责任。而现在,化学品制造商或进口商被假定为有罪,必须证明其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或是证明与该化学品有关的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

    2008年6月欧盟化学品管理机构(European Chemicals Agency,ECHA)成立并开始运行。REACH指令要求凡进口和在欧洲境内生产的数量大于等于1吨的独立存在的物质或配制品中的物质都要进行注册。如果这些物质为危险品,该公司还需要对其进行化学安全评估,并在注册时以化学品安全报告的形式提交上去。化学物质在欧盟内生产和销售必须在规定的注册最后期限之前进行注册,新化学物质必须在投放市场前进行登记。相关规定如下:

    2010年12月年产量或进口量10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年产量或进口量1吨以上的根据指令67/548/EEC中划分为1、2类的CMR物质;年产量或进口量100吨以上根据指令67/548/EEC中N:R50-53划分为导致水生环境长期负面影响的高水生物毒性的物质完成注册。

    2013年6月年产量或进口量100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完成注册。

    2018年6月年产量或进口量1吨以上的化学物质完成注册。

    鉴于年产量或进口量100吨以上的企业在整个行业内的高比例,业界对2013年5月31日的最后期限最为敏感。

    业界认为REACH法规负面影响较大

    Sandra Bohnert,PlasticsEurope的公关经理,在评价REACH法规时这样说:“很显然,REACH法规没有给企业提供任何创新的工具。然而,塑料领域的创新与否关系到能否生产出新型催化剂,能否改进生产流程,能否开发出新的产品配方——REACH法规对所有这些方面都没能带来积极的贡献。相反,由此产生的官僚主义带来更多的是对创新的制约而非对创造的鼓励。”PlasticsEurope是一个代表欧洲塑料生产商的机构,总部位于布鲁塞尔,其成员生产的聚合物占西欧市场的90%以上。

    “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ECHA对注册的单体,特别是对进口塑料的规定之严格、所要求信息的详细程度是惊人的,然而这些单体不再存在于欧盟的塑料市场上。”SandraBohnert说,“登记手续不应该给塑料行业带来新的负担或者复杂的注册程序,世界上其他地区运用简单的规则也能评估塑料是否有害。”

    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CEFIC)的前总裁Giorgio Squinzi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欧盟委员会关于化学工业的创新和REACH法规的报告很能说明问题。63%的受访者表示PEACH法规可能对创新有影响,其中43%的受访者认为会给创新带来负面影响,只有13%的受访者认为该法规是积极的。欧盟委员会的研究也表明,REACH法规带来了超过20亿欧元的成本,这还只是在我们只通过了第一个注册截止日期时的最初成本范围。”

    化被动为主动 塑料企业应顺势而动

    起初,REACH法规意味着沉重的法律壁垒,为了证明化学品在市场上的应用是安全的。但是,公众对安全的重视将增加供应链上加工商和母粒生产商所担负的价值,扩大了母粒制造商和加工商作为化学品使用者和转化商的中间作用。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我国有大量的低档化学品出口贸易,大量的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在REACH法规的影响下,这些企业只能转移市场或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然而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巨额费用的过程。因为REACH法规把欧盟现行化学品管理制度中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收集化学品信息改为明确要求由企业自身来举证,这将使整个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将负责化学品信息收集以及分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责任。

    企业应熟悉欧盟REACH法规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等一系列综合程序要求;加强产品原材料把关工作,购买符合欧盟要求的原材料,狠抓生产质量,加强技术改造,增强环保意识,尽快开发绿色、安全的替代化学品;主动通过行业协会、欧盟客户、代理商、国外机构等各种渠道了解信息,扩展消息来源,全面掌握相关动态;建立相应的检验实验室以加强对产品的检测、识别能力,对自己的出口产品形成准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