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专家评点 > “限塑令”扩容替代品难寻

“限塑令”扩容替代品难寻

发布时间:2008-07-22 30

  餐饮业暂不“限塑”


  “‘限塑令’实施一月有余,但像预包装袋与塑料购物袋无法区分等问题,成了执行上的难题。”省工商局市场处副处长方跃进表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出台了补充意见。这也表明,限塑令会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


  整体看,补充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扩展限塑范围;对预包装袋做出界定;对各类袋制品做出规范。


  “正确理解‘补充意见’,首先就要正确理解限塑范围。”省商务厅商业改革发展处陈源处长介绍,补充意见发布后,很多媒体将范围扩展到餐饮业、服装等领域。但实际上目前餐饮业暂时不包括在限塑范围之内。而建材超市、服装市场、书店、药店等则新纳入限令范围。陈源表示“餐饮业是否纳入,什么时候纳入限令,要根据实际情况,要等国家相关部门确定”。方跃进介绍,工商部门目前的监管暂时没有涉及餐饮业。


  如何界定预包装袋,补充意见也给出答案,那就是“是否有提携功能”,即用于盛装生鲜等食品的预包装袋不得具有提携功能。“比如商场里大量使用的手撕袋就属于预包装袋,不在限制范围。”方跃进解释。此外,意见还要求,今后盛装水果、蔬菜、生肉等食品的预包装袋,除了不得具备提携功能外,都必须按照食品塑料袋的要求提供给消费者,即塑料袋上除了企业信息等外,还必须注明“食品用”、“QS”等标识。


  此外,意见还对袋制品做出规范,要求“商品零售场所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免费或有偿提供的来历不明的袋制品”。对此,商务部商业改革司资源处有关人员对媒体表示,该规定主要针对的是利用环保袋载体扩大宣传的非政府组织,而不是商家。“今后商家提供的各类袋制品必须要印上生产厂家、条形码等信息。”方跃进表示,这一要求并不局限于塑料袋,而是包括所有材质的袋制品。


  意见还规定,在4月16日前采购,且符合安全卫生与厚度规定,但未印制标识、环保声明和安全性声明的塑料购物袋,凭采购凭证可继续销售、使用至今年9月30日。“补充意见对很多规定做了细化,给执法工作带来更充分的依据。”方跃进表示,如此以来,使“限塑令”更具操作性。


  部分场所监管不到位


  在建材超市、服装市场、书店、药店等这些新纳入限令范围的行业,“限塑令”执行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街市,升级版的“限塑令”仍遭遇老问题:在大型购物场所,商家多能执行到位。而在大量的个体商铺那里,出现“失限”状况。


  在长江路一家大型图书城,记者购买了3本书,店员告诉记者塑料袋每个需要支付0.2元。而在三孝口附近,多家小型书店仍免费提供塑料袋。一位老板表示,没听说塑料袋要收费。在安徽大市场图书批发市场,一些摊点上塑料袋也在免费使用,一位摊主表示“知道限塑令,但来买书的不少都是老主顾,用个塑料袋不可能收费。”但也有部分老板开始用纤维绳代替塑料袋,为顾客提供捆扎服务,一位方姓摊主表示,如果买的多,还可以用牛皮纸包起来。


  而好几家大型建材市场,仍是免费塑料袋的天下。在“好美佳”,记者买了一把锁,顺利地要到一只塑料袋。同样在东红旗建材市场,记者询问购物后能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时,好几家摊主都用惊奇的口吻说:“塑料袋一直都是免费的啊。”市场管理人员则表示,各个摊点都是独立的经营者,他们没办法干涉。


  药店同样如此,一些小药店因为经营需要,仍提供免费塑料袋。而几家大型连锁药店,在买单时都会询问是否需要塑料袋,一般都是0.2元一个。


  各大超市是“限塑令”执行比较好的场所,但也出现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超市手撕袋使用失控。在新站区一家大型超市记者看到,手撕袋的使用可以用“泛滥”形容,一位大妈一口气撕下6只袋子,装完辣椒后,剩下的揣进口袋,她告诉记者“出了门,就用来装牙膏、饼干什么的。”超市工作人员介绍,6月1日以来,手撕袋用量激增5倍以上。


  “不管在什么行业,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因为统一管理,能做到令行禁止。而分散的经营户就执行不到位。”方跃进表示,如何对个体摊点进行有效监管,是当前限塑面临的难点。


  消费者难寻替代品


  “限塑令”目的在于让人们逐步减少塑料袋使用,保护环境。专家表示,要实现这一点,不但需要严格执法,同时,如何提供更多、更廉价方便的替代品也是“限塑”逐步深入人们生活后,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大商场、超市等规范、容易监管的地方,推行效果较好。而在大量的摊点那里任务艰巨。”方跃进介绍,截至7月11日,我省工商部门对148240个经营户进行检查,其中5541个经营户被查处,收没不合格塑料袋718259个。但要杜绝超薄塑料袋使用,关键要管好源头。“好比天女散花,你在下面拼命接,也保证不了没有漏下来的。要解决问题,就要管住天女。”方跃进形象地比喻。


  而要做好塑料袋的有偿使用,需要消费者和商家积极配合。菜市场等地方的问题主要是“民众不习惯”和“商家不支持”。“限塑直接触及了国人自身环保的空白地带,而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无疑需要长期过程。”一直坚持有偿提供塑料袋的麦德龙包河商场负责人表示,这需要全社会不懈的努力。


  然而,即使是具备环保观念的人仍无法拒绝使用塑料袋。在几家超市,记者发现还是有不少顾客主动要求购买塑料袋。一位李姓市民表示,她对限塑令举双手赞同,但购物时,还需要塑料袋,“两毛钱也不贵,反正家里要用垃圾袋。”而在菜市场一位市民也表示,即使拿篮子买菜,也要用超薄袋装鱼虾豆腐什么的,“很不喜欢用,但眼下菜市场没别的用。”


  对此,专家表示,在“限”的同时,更要考虑引导与疏通。“拿现在的限塑令来说,法规在限制消费者的同时,明显缺乏对环保的鼓励性制度设置。”比如设立“绿色通道”或“无塑料袋快速收银台”等等,通过制度设置让环保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


  要开发理想的替代品,否则从长期看限塑令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禁令的落实,根本上还需要国家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可降解的环保制品。”专家表示,可执行的经济政策包括对企业研发进行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环保、方便而廉价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