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网络营销 > 玩具行业:上千企业倒闭 珠三角出现“逃难”热

玩具行业:上千企业倒闭 珠三角出现“逃难”热

发布时间:2007-12-13 16
     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然而,当地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曾经辉煌一时的珠三角制造业,如今正面临危机。 
  银联信分析: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及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 23 市 3 县。总面积 41698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23.4% 。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这两年来,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俨然成为了所谓的“世界工厂”。但是珠三角的制造业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的目标仍非常遥远。
  一、只是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
  尽管珠三角已经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如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与世界主要工业产品的制造基地相比,仍具有相当大的差距。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一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还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如在数控机床、大型成套设备、交通运输制造主要是轿车和飞机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领域,珠三角与美国、日本、德国差距至少在15年以上。二是工业模仿能力强,但创新能力差。珠三角生产的工业品绝大多数档次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业研发能力差,珠三角发展最快的这20年来,真正由自己企业原创,被广泛生产和使用的产品一件也没有。 
  正是跨国公司根据珠三角成本和市场优势,选择了珠三角在其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可见,严格说来,珠三角充其量不过是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中一个“生产车间”,“世界加工厂”是当前珠三角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
  二、珠三角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当前,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低端位次上。体现在,相对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珠三角不具有比较优势。在工业生产中,作为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也面临着出口量大与产业竞争力弱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的矛盾。如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这种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而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吸纳IT产业转移,自主创新能力依然很弱的产业发展格局,严重制约了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效应的提高。
  三、珠三角加工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尽管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但总的说来,珠三角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分工阶段,虽然这种分工格局可以发挥接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使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现代工业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而组装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进行模仿、组装,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相当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附加值很小。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贸易摩擦多发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珠三角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四、珠三角的政策环境趋于严厉
  此前,外贸税收政策还算是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一根救命稻草,但现在,政策的庇护也不存在了。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而在此之前的4月份,有990种产品被列入《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2007年7月23日,中国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限制类商品目录中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并配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由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将有1500家港企因此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占珠三角港企的21%。由此可见贸易新政的巨大杀伤力。
  五、“转移”抑或“转型”成为珠三角企业的两难抉择
  在通胀、 
人民币升值、环保、税收政策调整等诸多压力下,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目前,许多企业面临“转移”抑或“转型”的两难抉择。
  “转移”或可解一时之痛,但难解长期之忧。已有部分企业迁移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就目前来看,珠三角企业未来主要的迁移地可能是中部地区,这也符合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国家调控思路。有数据显示,由于中部地区的土地及人工成本较珠三角廉价,再加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工贸易企业从珠三角迁移到中部地区,可以节约大概两成的成本。但决定企业是否迁移的因素很多,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完整的产业链及服务配套,并且珠三角靠近海外目标市场,具备信息、物流等方面优势,因此,企业考虑是否内迁不光要看成本,还受制于其他方面因素。
  不过,无论是内迁以享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庇护,还是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或者是想尽办法继续钻政策空子等,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这些新选择仍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靠成本优势,而不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获得利润。因此,“转移”或可解一时之痛,但难解长期之忧。
  而“转型”对珠三角的企业来说,也颇为艰难。目前在珠三角,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珠三角无疑将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具体落实到企业层面,特别是对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积累,跟上这样的转型脚步并不容易,因此转型方向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有不少业内人士甚至发出了“不转型是等死,转型就是找死”的悲观论调。
  六、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 
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对此,专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教授一直从事制造业研究,在他看来,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