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县开展“白色革命”回收地膜实现“双赢” 回收率高达80%

发布时间:2016-11-10 46

在庆阳市合水县,被当地视为“白色革命”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大增强了玉米等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实现了粮食种植连年增产。可是地膜在增加农作物抗旱能力的同时,也给农村土地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废弃地膜难以降解,回收成为难题,许多农民将废弃地膜填埋或扔在地头、公路边、河谷中,导致“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合水县在探索创新旱作农业技术的同时,积极研究如何处理好“既要经济增速,也要碧水青山”这一突出矛盾,掀起了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白色风暴”。近日,陇原环保世纪行“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采访团走进合水县,记者见证了黄土地上废旧地膜变废为宝的重生之路。

据了解,庆阳市合水县于2009年就开始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工作,将回收的废旧地膜提供给生产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实现了废旧地膜变废为宝,有效促进了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利用,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白色污染难题。

振海塑业勇担重任 实现生态与会效益“双赢”

走进合水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车间,只见工人将成堆的废旧地膜放入机器中,经过揉搓清洗、粉碎甩干后,使得原本夹杂着泥土、秸秆的土褐色地膜,变成了加工编织袋、塑料桶和水管等的原材料。

据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张鑫龙介绍,清洗粉碎后的废旧地膜将被输送到高温熔化箱变成液体,再经冷却塔进行冷淬后,变身成为聚乙烯高压PE颗粒,最终制成塑料桶、水管等成品,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

“企业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鲁彦成告诉记者,为了保护环境,消除“白色污染”,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2009年起,公司开始回收废旧地膜,为了改变农民观念,使其主动配合废旧地膜回收,他们就组织员工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册,为农民讲解相关政策,通过算账对比等方式,大力宣传废旧地膜回收工作……

据了解,振海塑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农用地膜、棚膜、PE管材、聚乙烯提桶、废旧塑料再生产等100多个规格,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其中废旧农膜回收再生产1万吨,配套建设了废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废旧地膜变废为宝 回收率达80%

“以前废旧地膜从农民手里回收时一公斤5毛钱,回收难度大、成本高,回收率低。现在政府有了补贴,从农民手里回收时一公斤达到了1块4毛钱。今年合水县地膜覆盖面积约26.7万亩,使用地膜2000余吨,我们回收1600余吨,废旧地膜的回收率达到了80% 。目前,公司变废为宝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订单式生产。”鲁彦成说。

鲁彦成表示,公司下一步将扩大生产线,回收所有的废旧塑料及废旧塑料制品,将用来制成水管、塑料桶、雨水井盖等,减少白色污染。

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前些年,一过秋收,大量的废旧农膜被随意弃置,残破的农膜被风吹得四处“游荡”,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涧沟壑、路边树梢,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这几年几乎家家都种全膜玉米,粮食丰收后,用废了的地膜就被随手扔掉了,一刮大风,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白色塑料乱飞,现在这个废旧地膜也能回收卖钱、变废为宝,既经济又环保。”提起全膜种植以及废膜回收,合水县的农民颇多感慨。

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合水县已在乡镇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网点11个,每个乡(镇)配农业三轮车、台秤,由回收点将回收的废旧地膜提供给生产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利用,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回收率。

同时,合水县积极推进“一乡一站、一村多点”的回收网点建设,落实“以旧换新”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全力破解废旧农膜“白色污染”治理难题,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精深加工后制造出聚乙烯高压PE颗粒,大量用于塑料桶、水管等成品的生产,使废旧地膜利用走出了一条“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路子,有效地遏制了“白色污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