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有哪些环保因素:密切关注治霾、土壤污染防治……

发布时间:2017-02-22 35
截至目前,除海南省两会正在召开外,全国其他30个省区市均已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两会。记者在梳理了地方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发现,各省在报告中均提及了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土壤治理问题。与此同时,多个省份还重点关注了垃圾分类和治理问题。

“各地对于环保的关注力度,说明环保工作相较过去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辅之以责任追究机制,会给地方官员施加做好环境保护的政治压力和法律压力,对地方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治霾措施明确目标具体

最近几年,大气污染防治已成为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今年,同样也不例外。

去年12月中下旬,我国曾出现过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空气污染。卫星监测显示,雾霾的影响范围一度扩大至17个省区市,面积14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超过七分之一的国土被雾霾笼罩。

有着如此“威力”的雾霾,自然成为各个省份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2017年的省级地方两会上,所有省份都在两会上表达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精准治霾”“加大力度”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各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作为经常被雾霾侵袭的重点地区,京津冀有着不一般的治霾压力。

作为重化工业占比较大的省份,河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出重拳治理污染,用重典严格执法。河北提出,各地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市县,都要制定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城区工业企业调整退出、工业园区调整、散煤治理、矿山关闭复绿等规划,明确年度目标,定期公开结果,严格考核奖惩。

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力争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除此之外,北京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了几组数字,彰显出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包括完成70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实施40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业企业燃煤设施“清零”,全面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年压减燃煤30%、总量降至700万吨以内,等等。

天津表示,要继续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动燃煤设施淘汰改造,改燃关停7台煤电机组和380座燃煤锅炉,全面治理城乡散煤,严格控制机动车和船舶排放污染,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露天禁烧工作力度,关停淘汰落后企业100家,PM2.5年均浓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

事实上,对于包括雾霾治理在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被各个省份列为环境治理的头等大事。

陕西强调,要把治霾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措并举,大力推进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遭受雾霾侵袭相对较少的广东省,在整治大气污染的力度上同样重拳出击,表示要深化空气质量达标治理,全面实施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工业锅炉污染整治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扎实推进臭氧和PM2.5治理,确保优良天数稳中有升。

中国社科院城市所副研究员张莹指出,治霾的根本是要治理雾霾涉及的产业,这将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落实河长制成各地共识

在今年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水环境治理被多次提及。值得注意的是,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落实河长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名词。

前不久出台的《“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因此,各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针对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治理措施。

广东提出,加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推进老城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的截污纳管建设,加强厂网配套,珠三角各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四川表示,要在2017年提升五大流域87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成都主城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

河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2017年实现省辖市建成区130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

广东提出,要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快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小东江等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巩固石马河、淡水河等整治成果。

湖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湘江、洞庭湖为重点,实现全省河段、湖区生态保护与治理责任的全覆盖,严格控制河道采砂,加强沿江两岸生态建设。

云南省则表示,狠抓环境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江苏明确,要在2017年要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长江、淮河流域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进新时期太湖治理,抓紧实施重点断面水质和水功能区达标整治。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指出,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除了协调整合水利、环保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以外,还要发挥联动效应,尤其要加大法治保障,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彻底改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让污染者、破坏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从而促成环境司法和环境执法形成合力,这对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