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政策法规 > 上海立下“军令状”打响64条重点河道整治攻坚战 走出“反复治”怪圈

上海立下“军令状”打响64条重点河道整治攻坚战 走出“反复治”怪圈

发布时间:2017-01-04 35
近日,上海吹响中小河道整治的号角,号角一吹响,各区纷纷立下军令状,并开始了紧张冲刺。在吹响号角的同时,上海还专门制订了《关于加快本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案》,提出了5个方面共17项举措,来具体而详细地指导基层的治水工作。

利用冬春水利的好时节,上海已全面打响了中小河道整治的攻坚战,目标是——“到2017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域面积只增不减,全面提升全市水环境质量特别是郊区和城乡接合部水环境质量,使广大市民群众感受到水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有更多获得感。”

号角一吹响,各区纷纷立下军令状,并开始了紧张冲刺。近日,金山漕泾镇疏浚一条村河,工人竟在黑乎乎的河底“冲洗”出了200多年前的古桥遗址……透过这个特写画面,我们看到了一幅市郊治水全景图,以及与治水相关的历史纵深感。

治水并不容易,它需要奋力一搏的“勇”,更需要科学治理的“谋”。这一次,上海各区能否打破河道整治“治反复、反复治”的怪圈?

“勇”字当先

河道治理在上海,并不是个新鲜事,大家都知道很难。但也正是从上海这两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践中,许多干部对“上海治水”有了必胜的信心:只要下决心、下狠心,不管多难也还是有办法的。

2017年,上海“五违四必”整治三年行动将进入最后攻坚之年,同时又叠加了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任务更繁重了。在有些基层干部看来,一个“频道”未关,另一个“频道”又开,实在是压力山大。

但闵行区委书记赵奇却将此看成了一个“窗口期”,并反复给全区大小干部“敲木鱼”:持续有力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在全市营造了大好氛围,上上下下形成了共识,为河道整治清除了观念、政策等多重障碍,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时机“毕其功于一役”,实现“一步到位”。

金山一位干部表示:“干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与十年前相比,现在治水的大气候完全不一样了。以金山为例,一方面我们的截污纳管即将全面完成,村里的小化工、小电镀、小印染等企业也正在被清拆,另一方面全区在环保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同时百姓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可以从源头进行治理……我相信,这一次是能治好的!”

从各区近期纷纷立下的治水军令状,我们也可以看出此番上海“彻底治水”的决心和勇气:

有的地方勇于攻坚。比如嘉定区,排摸出的常年黑臭河道有149条段197公里长,计划都要在今年底完成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即使是生态岛崇明,也排摸出了10条段、14.5公里的重污染河道,明确要在今年底之前全面完成整治目标,努力实现崇明三岛“出去的水比进来的水还要好”的目标。

有的地方自我加压。比如松江区,在2016年12月2日打响了“消除黑臭河道、打通断头河”攻坚战,接下来300天里要完成26条黑臭河道26条、125条问题河道、若干条群众举报投诉河道的治理工作,到2017年9月底之前基本消除河道黑臭状态。

有的地方机制创新。比如浦东新区,目前已形成“全员共守”水面积率底线机制,力争到“十三五”期末规划水面积率达到10.56%,高于全市10.1%的指标。

这样的生态保卫战声势,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段过往。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曾倾20多年之力、斥百多亿巨资,终于成功让“黑如墨、臭难闻”的苏州河等市区河道告别黑臭,甚至达到景观水标准。

有“谋”乃成

然而,治水不能“有勇无谋”。毕竟,过去若干年,我们在治水上的投入不少,每年实施的项目不少,走过的弯路同样不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河道整治也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怎么黑臭现象就是不见减少?所以,“奋力一搏”很重要,“科学治水”更重要。

某区一位水务部门相关负责人曾坦言相告:过去,局里每年要制订河道整治项目,并为此申请不小的财政预算,但其实自己内心并不太情愿,希望尽可能少安排一点河道项目。因为当时的截污纳管工作还未全面跟上,哪怕当时河道被整治得再漂亮,只要仍有污水偷排入河,河道的黑臭现象还是会回潮,大笔的钱就白白“砸”水里了。

所以,在今天这场“治水”之战中,许多人对昔日治水进行深入反思,希望能总结经验教训,找到科学办法。

金山区委书记赵卫星,几个月里多次去河道整治现场实地考察,并诚恳地请区水务局长专门给他上一两个小时的课。现在,该区提出了“五措并举”的立体治水方案,总结出了“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引清调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一整套工作法,确保到2017年底完成64条重点河道的整治,基本消除全区中小河道和断头浜的黑臭状态。

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是当地一条著名黑臭河道华星西河的“河长”,眼下这条河的全面整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开展之中,预计不久就将发生彻底变化。最初在认领河道时,程向民就明确,要认领一条全区最严重的黑臭河道,“绝不搞形式主义”。

目前,松江区还提出了治水“三制”,希望实现河道水系的长治久清。一是“河长制”,这是压实治水责任,通过“治官”来实现全境治水。二是“纳管制”,就是通过截污纳管补短板,实现源头治水。三是“网格制”,是通过把水环境综合治理纳入网格化管理,并将地方治水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实现全民治水。

闵行区委书记赵奇关于“治水”有这样的思考:“许多年前,我就分管过河道整治。当时,都是一条一条地整治河道,并没有将其放入水系整治中来考虑;即使注意到了水系,还是没有注重区域协同治理。”他认为,这就是过去河道治理不彻底的症结所在,因为一旦遇到违法建筑、截污纳管、城中村等“拦路虎”,负责河道整治的水务部门就没辙了。因此,闵行区在这一轮河道整治中全面实践“区域协同治水”的理念。

而青浦区还创新探索了村民自治的“河长制”,发挥村民自己的力量来管好身边的河道。在该区赵巷镇,河长并非村委会干部,而是从村民中选举出来的,他们大多住在河道边上,这样的河长更接地气,能及时发现问题。他们与村里签订协议,享有一定报酬,并接受定期考核和村民监督,成效显著。

在吹响号角的同时,上海还专门制订了《关于加快本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案》,提出了5个方面共17项举措,来具体而详细地指导基层的治水工作。

不敢忘“忧”

一位农民说:你别看岸边绿化漂亮,河面上没有垃圾,这些都是表面上看到的,河里的水质并没有真正转好,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出现问题。

在采访某条河道整治现场时,当地基层干部一方面介绍这条河的黑臭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坦言:要是到了夏天,这条河道还是会发臭的,因为这还是一条断头浜,而且处在居民集中的城区,很难打通与外围河道的联系,接下来只能通过投放微生物等办法来缓解水质恶化了。

这也提醒我们,“治水”有其特殊性,毕其功于一役并不容易。

任务压得紧,时间很急迫,一些地方会为了完成任务做表面文章吗?有些业内人士提醒,要谨防贪大求洋的漂亮工程,不能一味追求好看的生态景观河道,还是要真心实意地治理河道,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一些好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真心实意贯彻落实。在奉贤区,前不久一场令人紧张的“河长赶考记”,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河长:一位位河长走上台去,面对区委书记庄木弟等区领导的各种提问,有问必答……许多原本是外行的河长,硬是被“逼”成了治水专家。

当然,也有“象征性履职”的现象。同样是“河长制”,询问过有些基层干部,他们虽然当了河长,但对于其中责任和要求还不太清楚。

为了快速实现河道治理的效果,有的地方政府还容易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近年来,一些地方试验了不少新型的河道水质改良办法,比如投放特种微生物、种植各种水生植物等,并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结果,河道可能暂时恢复了清澈,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出现了反复。因此,一些区的老水务工作者提醒,河道整治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相信什么神奇高效的“灵丹妙药”,还是要踏踏实实地综合施策,注重源头治理,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才能走出科学的治水之路。

“上海这座城市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水环境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之一、是检验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细细品味市领导的这番话,我们对于当前和今后的治水大计怎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