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专家评点 > 聚碳酸酯业务为何引得多家上市公司争相介入?

聚碳酸酯业务为何引得多家上市公司争相介入?

发布时间:2016-01-14 26
2015年以来,鲁西化工、烟台万华、江山化工这三家化工类上市公司已经或计划拓展高端塑料--聚碳酸酯(PC)业务。在传统大宗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进入高端石化领域,凸显传统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作为高端石化产品,聚碳酸酯(PC)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良好光学性能、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电子电气、汽车材料等行业。近年来需求增长速度快,长期需要大量进口。
    亚化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PC市场,2014年净进口量约126万吨。对外依存度约80%。2014年进口均价约3000美元/吨。
    即使在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背景下,PC价格依然保持高位。受技术制约,2014年之前国内PC商业化工厂全部是中外合资。
    2015年以来,有三家国内上市公司开始介入聚碳酸酯业务。
    鲁西化工 
    2013年12月,鲁西化工宣布拟投资建设聚碳酸酯项目一期年产6.5万吨工程。项目投资为8.5亿元,15个月建设完成。
    据公告,上述项目建成后按照目前市场行情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约12亿元,利润总额约2亿元。
    2015年6月,鲁西化工宣布,公司投资8.5亿元建设PC项目一期6.5万吨工程试车顺利,正式进入调试优化阶段。
    2015年10月,鲁西化工在全景网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本着安全稳妥的原则积极组织力量投入,目前聚碳酸酯项目处于优化消缺阶段,探索连续稳定运行的有效措施。
    烟台万华
    2015年11月,万华化学发布定增预案,公司将以不低于16.06元/股的价格,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增发1.56亿股,募资不超过25亿元。
    其中,14亿将投向20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7亿用于偿还贷款、补充流动资金,另外的4亿元用于万华化学上海综合中心。
    作为此次主要的募投项目,20万吨/年聚碳酸酯(PC)项目采用万华化学自有的全套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工艺。
    项目建成后能够帮助公司发展以光气为原料的下游产品,尤其是以功能性解决方案板块为首的高附加值产品领域,进而丰富公司产品门类,拓宽产业链。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6亿元,据分析,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生产PC粉料5万吨,PC粒料15万吨。
    江山化工
    2015年12月上旬,江山化工发布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拟以股份+现金的方式将浙铁大风100%股权“收入囊中”,初步作价为9.8亿元,并募集不超过9.8亿元的配套资金。
    江山化工认为,浙铁大风可利用成本等优势替代进口,市场空间广阔。
    浙铁大风是中国第一家商业化规模生产PC内资企业,一期产能为10万吨/年,于2014年建成,2015年4月开始稳定生产。
    其他企业   
    除了以上三家上市公司之外,传统煤炭和煤化工企业阳煤集团也在青岛投资聚碳酸酯项目。
    据了解,阳煤集团年产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已于2014年6月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青岛董家口经济区内,总投资54亿元,一期投资25.7亿元,建设年产10万吨非光气法聚碳酸酯装置。
    此外,泸州市工投集团、泸天化集团公司等共同投资建设的2×10万吨/年聚碳酸酯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会近日也在成都召开,并以顺利顺利通过可行性研究评审。
    聚碳酸酯为何成了香饽饽
    我国企业为何近期热衷于上马聚碳酸酯项目?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是推动聚碳酸酯企业积极新、扩建项目的主要原因。
    聚碳酸酯作为5大工程塑料中的透明产品,下游领域十分广泛。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电子、电器、建筑、汽车、医疗等行业成为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
    目前,高性能聚碳酸酯产品市场需求广阔,例如iPhone5c的外壳就采用了聚碳酸酯材料。苹果的新产品将使用30万吨聚碳酸酯/ABS用于手机外壳,有望引领聚碳材料开辟应用新领域。
    另一方面,由于聚碳酸酯生产技术含量高,高性能产品附加值也比较高,上马聚碳酸酯项目成为一些化企延伸产业链条、实施产品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PC的消费量逐年递增,2014年表观消费量超过150万吨,自2010年以来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在8%左右。但国内产能远远满足不了旺盛的需求。
    目前我国PC供应主要依赖进口,2014净进口量在126万吨,主要进口国(或地区)为韩国(21.9%)、中国台湾(17.6%)和泰国(12.3%),多为中低端料。
    截至2014年年底,国内共有4家生产商,主要为上海拜耳、嘉兴帝人、上海三菱、北京三菱4家跨国公司,产能分别为20万、15万、10万、6万,总产能约为51万吨。
    浙铁大风的投产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0万吨,达61万吨。不过,在国内外资本技术的推动下,PC项目正在国内密集开工。
    不出意外,上述企业的PC装置均将在两年内投产,到2017年国内产能将新增近100万吨/年,达到约170万吨/年,与消费量基本相当。
    产能过剩亟待扩大应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新增产能,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心存疑虑。从国际上看,由于欧美等传统市场的需求放缓,全球市场整体上已经出现过剩。
    随着我国聚碳酸酯产能的投放,在缓解产品依赖进口的同时,却有可能带来供应过剩的难局,亟待突破技术瓶颈、扩大市场应用。
    上海天原集团申聚化工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重庆长风化工厂等国内企业都曾上马过聚碳酸酯项目。但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低,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
    2014年7月,科思创(拜耳)公司决定对其聚碳酸酯板材业务进行整合,关停部分工厂。公司聚碳酸酯部门负责人表示,高性能聚碳酸酯塑料的全球需求率将会逐年增长,其对聚碳酸酯业务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科思创的举动无疑是行业的风向标,扩大产品应用领域,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是摆在我国聚碳酸酯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目前行业已经开始注意开拓潜在市场,在各地聚碳酸酯企业纷纷新扩建装置的同时,不少企业开始注重产品高端化发展,力图改变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供应过剩。
    专家认为,电子电器产品、建筑板材、汽车材料等领域,应该是我国聚碳酸酯企业重点瞄准的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