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专家评点 > 专家分析:世界橡机销售重回危机前水平

专家分析:世界橡机销售重回危机前水平

发布时间:2012-04-24 25

《欧洲橡胶杂志》(ERJ)最新公布的《2011年度全球橡胶机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橡胶机械销售额大增16%,达到创纪录的38.63亿美元,其中轮胎设备和非轮胎设备比为3∶1,非轮胎设备销售额增长快于轮胎设备。这份排名显示,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提升,欧美公司陷入困境。预计全球橡胶机械在经历2010年及2011年快速发展后将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需求将维持在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年中水平。

中企跃居第二

今年是历年来排名变化最大的一年。德国H-F公司(原克虏伯)凭借收购意大利波米尼及美国法雷尔业务,重登榜首。中国软控股份跨越式发展,销售收入大增56%跃居第二位,这是中国橡胶机械企业首次跻身三强。日本神户制钢公司销售收入下滑5%,降至第3位。荷兰VMI公司以2.62亿美元列第4位。日本三菱重工销售收入大增147%,列第5位,增幅最大。大连橡塑销售收入增长95%,列第6位,这是该公司首次挤入十强。益阳橡机、拉森特博洛、特罗埃斯特及桂林橡机分列第7、第8、第9及第10。

新入榜的有5家,分别是德国Arburg公司、荷兰格罗尼斯公司、中国华工百川公司、四川亚西公司及大连诚信公司。在前30强的橡机企业中,中国有14家,德国7家,日本3家,荷兰2家,意大利1家,法国1家,奥地利1家,印度1家。橡胶机械销售收入超3亿美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3家,2亿~3亿美元的2家,1亿~2亿美元的3家,说明橡机行业由2007年开始的大公司化还在继续,并有加速的迹象。

排名前十强中除神户制钢销售额稍下降外其他均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在50%以上的有三菱重工、大连橡塑及软控股份。前十强销售占世界橡胶机械总量的54.1%,比2010年增长4个百分比。

在全球橡胶机械前30强中,中国企业占14席,在前10强中占据4席。中国企业的集中度明显上升,橡机前3强市场份额由上年的26.5%上升至33.5%,前10强市场份额由上年的55.3%上升至59.8%,说明中国橡机企业大公司化明显。

市场格局生变

2011年大多数橡机公司销售收入创纪录,满负荷生产,推迟交货及拒绝订单时有发生。就地区来看,日本市场强劲反弹,中国市场继续增势,欧美市场表现不佳。

ERJ指出,日本近年橡胶机械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2010年下降至全球3%的低点,但2011年日本橡机市场销售收入强劲反弹,增长135%,占全球份额的5.7%。中国市场持续发展,销售收入增长36%,在全球市场占比增至31%。东南亚近年一些大项目接近尾声,橡胶机械需求稍有下降。此外,欧洲一些大的橡胶加工项目停滞,导致一些欧洲橡机企业相对困难。美国2011年无一家橡机企业进入30强。

就产品而言,橡胶机械市场非轮胎设备的增长高于轮胎设备的增长,尤其是输送带及胶管行业,其投资幅度已高于轮胎行业,对非轮胎设备需求强劲。

另外,橡胶密炼设备的供应格局相对两年前发生了较大变化。之前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从神户制钢购买密炼设备,欧洲、北美、印度等国家采购H-F、法雷尔及波米尼的密炼设备。H-F收购法雷尔及波米尼之后,客户只能在神户制钢和H-F公司中进行选择。轮胎客户因为担心密炼设备采购形成垄断,常常邀请H-F和神户制钢同台竞标。神户制钢公司透露,欧洲至少有2~3家大公司开始采购其密炼设备。H-F自完成收购后也取得较快发展,设备技术水平更上台阶,产品价格较收购前有所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展,目前其密炼设备年销售额在1.5亿欧元左右。

危机促进升级

橡机制造企业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给行业带来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是积极的。首先,为满足客户需求并节约开支,更多橡机供应商将生产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生产更多中低价位的设备。

其次,与西方国家的橡机制造企业相比,现在中国和日本的橡机企业得到了更多与客户接触的机会,从而更容易在工艺、材料、设计方面满足客户需求。据ERJ观察,如今橡机制造企业更加重视给客户带来更多价值。不同客户对同一设备的产能、可靠性、品质和适应性有不同要求。这就促使橡机制造企业针对各种情况寻找最佳解决方法,最终达到以低成本完成订单交货的目的。

再次,世界顶级轮胎企业目前非常重视绿色工厂的建设,努力达到欧洲标准,以便带给来自汽车制造业的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中国企业也在慢慢经历上述变化。出口导向型轮胎企业已经致力于生产品质更高、性能更好的轮胎。中国轮胎企业采购廉价本土制造橡机的时代已结束。

ERJ针对销售形势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对于未来规划,更多企业致力于产品升级和现代化,扩大产能比例的由上年的46%降至36%,产品升级和现代化比例由上年的32%上升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