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政策法规 > 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全面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抢抓机遇,精心谋划,全面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布时间:2009-05-15 22

  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抢抓当前政策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结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委领导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委对此认真进行了学习研究和相关考察调研。同时针对我市产业特点及实际,就加快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追赶跨越,提出以下初步意见供各方面研究及工作参考。

  一、有关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

  重点介绍与我市产业有关的汽车、船舶、纺织、轻工、石化、装备制造六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汽车产业:主要有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专项,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产业化、内燃机技术升级、先进变速器产业化、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等;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包括推动纯电掌握新能源汽车的专用发动机和动力模块(电机、电池及管理系统等)的优化设计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车用高性能单体动力电池生产能力。发展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和新燃料汽车专用部件。今后三年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提高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水平;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产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制和检测平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专用零部件。

  (二)船舶工业:重点支持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两大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重点提高焊接、涂装工艺装备水平,实现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备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及其他船用配套设备。

  (三)纺织工业:

  1、稳定国内外市场。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物法生产多元醇实现千吨级产业化。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需求。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

  3、加快实施技术改造。纺纱织造行业: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高企业电子配棉能力;推广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以及真丝、麻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大力提高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产品。印染行业: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为手段,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增加新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生产。化纤行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锦纶、腈纶等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4、优化区域布局。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

  (四)装备制造业:

  1、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包括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民生、科技重大专项;2、抓住九大产业重点工程,实施装备自主化。包括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船舶工业、轻工业、纺织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国防军工。3、提高四大配套产业制造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包括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铺具、特种原材料。4、推进七项重点工作、转变发展方式。包括加快组织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加强企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

  (五)轻工业:一是农产品深加工。包括粮食、果蔬、畜禽水产及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二是食用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菜子油、棉籽油、特色油脂等食用植物油技术改造、新建、扩建。三是造纸、家电、塑料、照明电器、表面活性剂、五金等。同时在重点行业实施节能减排与产业升级专项。

  (六)石化行业:主要是推进安庆石化油品升级及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

  综合近期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与以往规划相比较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科技支撑。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均提出加快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满足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要求,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坚持重大装备自主化和品牌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三是立足扩大内需。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均体现贯彻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扩大内需为着力点,将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改善民生的部署相结合。

  四是全面促进产业升级。立足当前形势,着眼长远发展,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技术水平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在新增中央预算内安排专项资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二、相关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我市的影响分析

  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全国产业发展的格局,对我市产业发展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国家严格控制部分行业新增产能,对我市产业受到的影响较小。国家严格控制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新增产能,这些产业除石化外均不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不会影响我市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化工行业明确了压煤化保石化的发展思路,有利于安庆石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速推进炼化一体化工程建设进度。

  2、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部分重点骨干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我市船用柴油机、以华茂为代表的纺织业、部分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是我市优势产业,均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产能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3、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岸线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综合优势,积极承接沿海相关产业的转移。国家明确提出推动纺织、服装加工、家电、轻工等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并鼓励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在部分重点承接地增加保税物流功能,有利于我市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综合优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水平。

  (二)面临挑战

  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为我市产业发展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的是更为艰巨的挑战。

  一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扶优扶强,使我市产业发展面临边缘化的窘境。规划提出推进以钢铁、汽车、有色等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并明确以中央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我省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必然受到省里重视,获得国家或省更多扶持,加剧扩大我市与全国、全省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差距。

  二是产业调整和规划的实施,不断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我市相关产业的相对优势逐步弱化。规划实施后,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关键零部件周边配套是必然趋势。我市汽车、船舶、纺织等产业主要以零部件、中间品为主,在总机、总装、总成方面是我市的短腿,加大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降低了企业行业再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三是我市产业结构层次低、中小型企业多,难以获得国家重点扶持领域的产业布局。我市骨干企业偏少,缺乏牵动性龙头企业,大多以中小型加工型企业为主。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尚未真正形成集群效应,且集中在轻工、纺织、小型机械等领域,少数成套产品与国家急需的重大装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绝大部分企业行业难以进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扶持领域,在产业布局上已经失分。

  四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品方面严重簿弱,不利于争取国家政策性扶持。国家此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处于产业链高端的石化、纺织等产品,政策支持力度很大。我市在国家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重要领域等方面所需装备、技术、产品基本上是空白,更谈不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计算机、视听产品等电子信息领域。石化、纺织等高端产品严重簿弱很难再获得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

  三、加快我市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全球金融危机催生我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从长期以来传统粗放式产业发展道路,迅速进入到加快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新阶段,新一轮的各地产业竞争正在形成。面对当前新形势的产业发展要求,我市必须果断调整发展思路,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追赶跨越,奋力崛起。

  (一)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其他产业调整振兴均依赖装备制造业的支持,涉及的行业多,产品覆盖面广,是此次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中的重点。我市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船用中速柴油机、机床等某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整体上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尤其是缺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龙头企业。要抢抓当前国家调整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在若干领域取得突破。以船用柴油机厂为龙头,重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与船舶有关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系列船用柴油机、曲轴、推进器、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所需装备的自主化。大力支持鸿庆精机等机床生产企业的发展,支持其本地化建设,加快开发研制多轴多面高档数控机床、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汽车零备件生产企业加强与重点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开发新产品包括动力模块产业化、先进变速器产业化、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支持望江开发研制纯电动汽车产业及潜山精科机器开发研制大功率拖拉机等农用机械。支持桐城盛运、新瑞环保等企业的环保设备研发,太湖锅炉节能型锅炉生产及其他中小科技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走向高端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市产业结构普遍存在层次低的现状,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必须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化工行业:加快推进安庆石化炼化一体化工程进展,以及曙光集团氰化物系列产品开发、医药中间体开发、化工新材料的开发。纺织行业:支持华茂集团在巩固高档精密棉纺基地的基础上,发挥品牌优势,着力开发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应用,鼓励相关企业开发医疗、农用等产业用纺织品,支持兆丰印染等印染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枞阳、望江、宿松等地建设新的纺织品基地,探索丝绸及化纤纺织品生产。轻工业:加快建成安庆林纸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粮食、果蔬、畜禽、水产、菜叶及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扶持花生油、菜子油、棉籽油、特色油脂等食用植物油技术改造、新建、扩建。发挥桐城、怀宁等地塑料加工中小企业群优势,开发节能、支农、循环利用、降低公害的塑料制品。支持全力集团、南风日化开发利用新型表面活性剂。鼓励五金生产企业改造传统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提高制造水平。保护开发老字号食品品牌。

  (三)集中力量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对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是产业竞争力的标志。我市新兴产业簿弱必须集中力量加以扶持并培育壮大,力求在一、二个领域取得突破。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环保、生物制造、临床新药等领域及以创意、动漫、工业设计等智力密集型方面。综合我市现实,优先选择新材料开发、先进环保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内力求取得明显成效。

  (四)积极推进企业行业的联合重组。产业调整振兴必然带来产业、行业、企业的重组,优胜劣汰,一部分企业消失,一部分企业诞生,行业企业间的联合兼并重组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迅猛,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会进一步显现。针对这一发展趋势,有必要在我市汽车零部件行业、以大米为主的粮食加工、棉花加工企业、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纺织业等领域进行优化组合,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资金、规模、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重组兼并,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提升竞争力。

  (五)整合全市资源,加大重点产业的投入。我市近几年出台多项支持产业、园区、项目、企业发展的政策,不可谓不重视,但不少政策未能真正落地实处,且有限财力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这种状况不加以改变,很难对全市产业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已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认真加以梳理,集中财力,选择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打歼灭战,有效突破。

  (六)认真落实全市产业发展规划,谋划重大项目。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的全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与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精神是完全相符的,其主旨都是提升产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市的具体实践。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都要根据规划,编制本行业、本地区、本区域的具体产业(行业)发展规划,依托骨干企业、优势行业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以推进,并力争列入国家、省重大专项、重点布局,获得支持。

  (七)努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家明确提出推动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给我市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一些难得的机遇。但这种机遇不会是普惠制,机遇总是关照有准备并已经做好各种承接准备的地区。我市在争取列入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争取各种有利政策的同时,通过新建或整合现有开发区(园区)等方式,在沿江、沿路,尽快规划建设若干轻工、纺织服装、电子装配、机械及装备制造、化工等大型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

  (八)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引导、各种资源要素配置、财税政策、融资等方面。在我市这样欠发达地区,各类企业、产业发展急需政府在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加大培育中的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型的中小型企业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