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塑胶资讯 > 进口出口 > 2008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提速进口减速 年末进口跌幅进一步加深

2008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提速进口减速 年末进口跌幅进一步加深

发布时间:2009-02-06 14
    2008年我国继续保持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继续保持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2667.9亿美元,比2007年(下同)增长13%,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10.4%。其中,我国对日出口1161.4亿美元,增长13.8%,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自日进口1506.5亿美元,增长12.5%,增速回落3.3个百分点;累计对日贸易逆差345.1亿美元,增长8.3%。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年末两个月自日进口连续出现下降,且降幅加深。继11月份我国自日进口出现近45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后,12月份,我国自日进口105.5亿美元,下降15.3%,降幅较上月进一步扩大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11、12月份,中日双边贸易值连续2个月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04.4亿美元和205.2亿美元,分别由上年同期的两位数增长逆转为下降6.5%和7.4%。

    二、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减速,一般贸易所占比重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对日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235.6亿美元,增长5.6%,占当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的46.3%。其中,对日出口622.7亿美元,增长7.9%,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自日进口612.9亿美元,增长3.2%,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同期,对日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124.8亿美元,增长21.9%,增速提高6个百分点,在当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39.1%提高至42.2%。

    三、广东和江苏列居对日贸易前2位,贸易增速均呈现回落态势。2008年,广东和江苏列居我国各省市对日贸易前2位,分别对日进出口606.1亿美元和480亿美元,分别增长7.2%和4.1%,增速分别回落10.6个和7.9个百分点,也是我国对日贸易前10大省份中唯一出现增速回落的2个省份,两者合计占当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的40.7%。其中,广东继续保持自日进口最大省份的地位,自日进口413.9亿美元,增长5.4%,增速回落12.5个百分点;江苏继续占据对日出口最大省份的位置,对日出口212.1亿美元,增长7.2%,增速回落2.3个百分点。

    四、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趋缓,农产品出口由增转降。2008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机电产品553.9亿美元,增长14%,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47.7%。同期,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家具及其零件和塑料制品5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日出口额均超过15亿美元,出口均不同程度提速,合计达268.8亿美元,增长10.1%,占当年我国对日出口总额的23.1%。此外,对日出口农产品76.7亿美元,由2007年的增长1.6%逆转为下降8%。

    五、集成电路进口小幅下降,汽车及其零件进口增速高位回落。2008年,电子产品、汽车及其零件和钢材、成品油等是我国自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其中,集成电路进口138.9亿美元,下降3.2%,占同期我国自日进口总额的9.2%;钢材进口93.3亿美元,增长25.5%,增速提高14.2个百分点;汽车零件和汽车分别进口50.2亿美元和43.6亿美元,分别增长17.6%和45%,增速分别回落7.5个和20个百分点(下表)。

    年末两个月我国对日出口持续减速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金融危机拖累日本国内消费需求萎缩。日本是亚洲地区遭受金融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此拖累,2008年日本经济自第2季度起步入衰退,日本政府在年底的经济报告中,7年来首次使用“正在恶化”描述当前经济状况。11月,日本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28.4,创1982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 。日本国内消费降温直接导致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

    二是贸易壁垒限制作用突出。近年来日本不断对蔬菜、禽肉、水海产品等农产品进口设置“肯定列表制度”等技术壁垒,这直接导致我国输日农产品由增转降。此外,2008年初在日本发生的“毒饺子”事件,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市场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增加了我国优势产品的出口难度。据日方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我国肉、鱼及其制品(HS16)在日本进口市场的占有率由上年同期的57.4%大幅下降至45.2%,而泰国和越南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上升8.9个和1个百分点 。

    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前11个月,我国虽仍保持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但我国产品在日本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已由2007年同期的27.7%下降至18.6%,领先第二位美国的差距由9.2个百分点缩小至8.5个百分点 。由于进口与出口紧密相关,一方面,对日出口减缓直接导致相关产业对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进口吸纳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当前自日进口的连续下降预示着下一阶段出口继续保持增长的压力增加。